|
|
|
当前位置:www.365788.com >> 文化长廊 >> 作品 >> 浏览文章 |
|
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苗族创造和传承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过年是苗族休养生息的季节,也是民族文化交流和绽放的季节,更是旅游、文化爱好者的探秘、寻根、体验之旅的重要季节。透过年节文化活动变迁,寻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规律,促进苗族及苗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摆省苗族为例。 龙里县地处黔中腹地,隶属黔南布族苗族自治州。东与贵定县、福泉市接壤。北靠开阳县,西依贵阳市南明区、花溪区,南临惠水县。2014年3月撤乡并镇后,全县14个乡镇合并为5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各镇(街道办)皆有苗族聚居或杂居。 龙里县湾滩河镇摆省片区,位于龙里南部,西与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接壤、南临惠水县岗度乡,北靠龙里大草原,东与该镇岱林片区相连。摆省苗族自称“蒙绕”。意为“山林里的苗族”。其语言属于苗语西部方言惠水次方言北部土语。撤乡并镇以前,持该土语的“蒙绕”主要聚居在龙里县的摆省乡、惠水县的大坝乡和贵阳市花溪区的高坡乡。在龙里县的草原乡、龙山镇、水场乡、谷脚镇、湾寨乡,惠水县的岗度乡、摆金镇、宁旺乡,贵阳市花溪区的黔陶乡、孟关乡等黔中各地均有分布。其语言、服饰、习俗等文化特征及其文化遗产在黔中腹地众多苗族中独树一帜。 一、摆省苗族传统过年基本情况 (一)、摆省苗族的人口及分布情况 摆省地势高寒、土地贫瘠,喀斯特地貌特征突出,与外界联系少,相对封闭。列为省级一类贫困乡,2002年,时任贵州省长的石秀诗亲自挂点帮扶。也因开发较晚,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保存相对完整,民族节庆活动氛围浓厚。国内鲜见的山洞里吹笙跳舞、岩洞葬、敲牛祭祖、射背牌等文化遗产都集中在该地区。 摆省乡2015年末总人口12924人,其中苗族人口9957人,占77.04%,是龙里县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该乡13个行政村都有苗族分布。其中打夯、摆琴、摆绒、果里等人口超过千人的村全部是苗族。 (二)、摆省苗族传统过年习俗 摆省苗族秋收后就开始筹备过年了。从腊月开始到整个正月的两个月时间,都属于传统的过年时间。前一个月为准备期,后一个月为活动期。核心时段则是“腊八”至正月“十六”,最繁忙和精彩的活动都在这个时段。 准备期主要有以下内容: 1、喜庆活动的准备。秋收后嫁姑娘、接媳妇的人家,就考虑这些事情了。因为年前办理结婚喜庆与年后一系列民俗活动戚戚相关,例如拜大年、做新娘粑等,所以早安排早准备是必须的。 2、过年物资的准备。例如米粮的准备,秋收时留意最好的谷子专门存放,精选备过年,新接媳妇的人家,还要备上等糯米做新娘粑拜年;秋收后多加饲料催壮年猪。准备特色食品,又如煮豆食、磨豆腐、烤米酒等。 3、环境的准备,特别是清扫木瓦房扬尘,一般是家庭主妇清扫做,清扫的日子要讲究,清扫那天不能与家庭成员的出生年份生肖相冲,万一避不开,只能与家中老年人的生肖相冲了。 4、娱乐活动的准备,如跳洞、跳月制作服装、芦笙;跟歌师学习苗歌、吹笙、学跳舞等。 5、祭祀准备。一般杀年猪时,要请祭师做活动,祈求家中一年平安顺利。年前有家庭成员去世的,春节期间必须做祭祀活动。年前得准备祭祀的鸡鸭、香蜡纸烛等物品。 6、坐花园的准备。主要是女人,要上山砍柴,平整花园、备好挑花刺绣的布料和针线等。 7、拜年的准备。新女婿要做好拜大年和做新娘粑的准备。还要准备零散的压岁钱。大年初二拜年,整个村寨小孩都来要压岁钱等等。 年前还有几项极为重要的活动:一是腊月初八的煮豆食。传说这一天的水,煮豆食最好。二是腊月最后十天逢单号的杀年猪。杀年猪要请姑妈姑婆来,称为“吃猪肠子”。姑妈姑婆要穿戴一新,一般带上小孩一起来,不管住多远,只要请到都要去。杀猪后,晚上还要请家族人员来吃杀猪酒。杀猪时,主家用大盆接血旺子后,要留部分给妇女或寨上的小姑娘,他们要用血旺子粘上土布,制作苗族服饰。 除夕这一天是最忙的了。早上,如果年前有家人去世的,亲戚会送来粑粑,一早就得到坟头,割一小块烧掉给逝去的家人。家主最少要准备三至五天的人和牲口的生活资料,年轻人准备两三套换洗衣物。年后第一次烧火煮饭要讲究日子吉利,一般在初三以后。正月十六前不洗衣服,更不能拿出户外凉晒。年夜饭前要在大门口由老人持小把谷草念词,请祖宗一起过年。动筷前,每人要点三下大蒜蘸水。意为来年不会遇到蛇、蛙等有毒动物。饭后,大人带小孩一起去点香烧纸,大门两边、木房子每一棵柱子脚,家中石磨、灶台,牛马圈等要点。晚上要守夜,苗族一般以鸡鸣狗吠来区分来年的社会状况。鸡鸣在先,意为来年多叫花子,收成多不好,穷苦人到处流浪。狗吠在先,意为来年盗匪猖獗,社会混乱。 年后几乎每天有不同内容,令人神往。 1、初一。传统过年,这一天禁忌很多。如不能往外倒水、不能跑、不准吵架打架、不准翻仓倒柜、不准舞刀弄枪等等。认为初一管全年,这天循规蹈矩一年相安无事。 大年初一最具有积极意义的是要给老人、长辈祝寿拜年。小辈、小孩要主动去跟寨上的长辈和老人拜年。进门双手撑地,磕头就行。出门拜年前,家中大人要叮嘱孩子,哪些人是长辈,应该怎么称呼。小孩可以成群相约串户拜年。走到哪家,长辈和老人有好吃的,好玩的要拿出来作为奖励,或给压岁钱。 这天大人串户聊天或被请去吃饭,遇到长辈和老人也要行跪拜礼。这一天,有男人的家庭,早上男人必须先起床打开大门,并且包干整个正月间的家务活,包括烧火煮饭、喂牛喂马。女人一大早出门去“花园”里坐,三、五个或十多人围在一起烧火烤,做针线活或聊天。男人在家做好饭菜再请她们去吃饭,传统上要到正月结束,至少十六后才做家务。 2、初二,这是一个感恩的节日。这一天,新女婿要给老丈人拜年,按照传统习俗,新婚后(以办结婚酒席为准)要连续拜三年。初二拜年时,只是新郎一人去。女婿上午先由家族里的人带到族中各户串户认亲,每到一户遇到同辈、长辈都要行跪拜礼,给其家中小孩压岁钱。中午回到新娘家,中午饭安排在堂屋长桌宴,女方家要请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和家族其他成员来陪。酒过二巡,女婿起身先给族中德高望重老人拜年,老人将亲戚送的腰带、布匹、床单等捆绕在女婿身上,然后女婿给堂屋中陪席的人一一跪拜,陪席人员给予30、50元等扶起。完毕起身回家。 这天,谈恋爱的青年男女,可以相互约定在女方村寨附近的山头上,女方摆上酒席,男方赴约吃酒,称喝“初二酒”,可以一人,也可以多人相约。这个场地叫做“花坡”或“爱情坡”。男方要带上钱财等礼物来,一般要带12元钱放在碗底方能入席动筷,遇到女方家小弟妹、寨子里小孩上山来,还要发压岁钱。 未婚姑娘也可直接请男朋友到家中来,但年前要告知父母,女方父母会安排其哥哥或弟弟整备好饭菜,并陪他们在家中喝酒,饭后男朋友须回去,不能宿。 初二这一天,摆省苗族家家要煮鸡蛋。按人头每人一颗,另外,牲畜、粮食等也有份。小孩吃鸡蛋前,老人先看看鸡蛋“吃口”位置是否好,预示来年运气。 3、初三。祭祀的日子,整个正月间,初三、初五和初七都 可以祭祀。常规是初三最好。年前有人去世的,这一天都要请家族中祭师来做“道场”。苗语称为“夺闹”。这是苗族中人去世后的最后一道“工序”。“夺闹”汉语直译是“等鸟”的意思。摆省苗族认为人死后,祭师“指路”带亡人到老祖宗地方,这一天,亡人的灵魂要把这些“送去”的人的“灵魂”送回来,这些“魂”化为小鸟被送到寨上的树上。 4、初四至正月十二。属于年轻人娱乐和交流交往的时间。他们穿上美丽的民族服装,男方扛着芦笙去跳洞,跳月。走访亲戚家,晚上对歌了。 初四在贵阳高坡乡的沙坪洞,初五在龙里摆省乡的果里洞,初六在高坡乡高寨村的鼠场坪,初七在高坡乡的克里洞、初八在高坡五寨的兔场洞。初八初九至正月十二,摆省苗族都会到龙里大草原腹地的白群苗跳月场观看或参与跳月。 值得一说的是,除了沙坪外,这些高坡的“洞”,在1952年以前,行政区划还属于龙里县摆省乡。 5、正月十二至十四,年前新婚的人家,男方要请人打粑粑。称为新娘粑,最少一斗二升的糯米,约为今天40斤左右。一般集中在正月十二这一天做,主要是时间充裕,抬出去拜年时糯米粑硬度较好。这天要专门请年轻力壮的人员帮忙,最后做成两个直径1米左右的大圆形糯米粑。还加做一个直径50公分的小圆形糯米粑。大的两个送给女方家分给三亲六戚。小的一个送给媒人。 6、十五为元宵节。一般人家上午打粑粑,以往还有杂粮粑。摆省杂粮粑主要是加上玉米、高粱或小米等做成。剩下粘在粑槽和粑锤上的,小孩要慢慢抠出来,做成小圆球,粘在稻草或竹丫上。称为“小孩粑”、“鸡仔粑”,挂在堂屋。 7、正月十六也是一个节日。有两项活动:一是女婿抬粑粑去拜年。二是这天恋爱中的青年男女,相约在“花坡”、“爱情坡”上喝酒、吃女方油炸粑,称为喝“十六酒”。 过年的清规戒律也让人倍感压抑,十六是解禁第一天。如果天气晴好,这天便是洗衣换被的日子,此后这些戒律渐行渐远,逐渐恢复以往平常的日子。 二、摆省传统过年习俗的变迁 摆省现在过年要简化得多。因为物质丰富,过年准备期缩短了。因为娱乐简化,加之受到打工潮影响,娱乐期也缩短。过年年味趋淡,传统文化的影响日益式微和快速流失。例如,正月初一小辈、小孩给老人和长辈拜年,这原本是一项很好的、传递正能量的活动消失了。以往给长辈拜年,他们会问及谁家孩子,排行老几,家中老人是否安康,学习怎么样等等。孩子回到家,父母亲同样会问他们,去拜年那家谁在家、老人身体好不好等等。拜年的孩子无形中成了相互了解的桥梁。拜年让孩子在心灵深处种下知长幼、晓礼节的种子。如今这些礼仪荡然无存,新成长的年青人缺少一份传统礼仪的敬畏之心。 同样,寂静的跳月场和过年喧嚣的山村形成反差。跳洞原本是当地最热闹的民族文化娱乐活动和年轻人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如今山洞依存、笙音不再。当地政府及文化部门每年都给出一定的经费,希望通过活动举办使这项文化活动传承下来。可是每次参加活动的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青人除开幕式那几分钟的好奇后,不是饮酒作乐,便是蜗居不出门。即便当上观众,少了上辈听笙音、看舞步,留神驻足的兴趣和专注。成了一个不愿意学习的旁观者。以此不同的是,以市场接轨的各类有奖比赛,春节期间青年人喧嚣闹腾甚欢,白天夜晚喇叭声不断。 三、摆省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一)、挖掘和申报情况。摆省苗族众多节庆文化活动中,无不体现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和痕迹。 2006年第一批非遗项目申报以来,龙里县组织了两次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除了本县外,省州非遗项目申报成功8个。第一批省级1个,第四批省级2个,第一批州级5个。目前,龙里县有省、州、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共30项,其中与苗族有关的21项。全县仅有的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来自于苗族,占100%。州级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3项来自于苗族,占60%。县级22项非遗保护名录中,来自于苗族的15项,占68%。 龙里县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全部与摆省苗族有关。其中2006年就列为省级保护名录的《果乐》(苗族古歌)和2015年的《数岜》(苗族跳洞),其源头和核心就在摆省乡果里村。另一个省级名录《龙里苗族服饰》六个支系服饰中,“蒙绕”和青苗两个支系以摆省苗族服饰为蓝本。 (二)、传承和保护情况。 摆省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主要是三个层面线。一是县级层面。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主,主要利用公共资源,加强对摆省苗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申报项目及争取资金。成立非遗专家组,深入项目点进行调查、原始资料采集工作。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组织考察和学习借鉴。二是社会平台层面。主要通过乡镇、村组开展活动和支持群众性活动。组织和支持开展民俗活动,建传习所,通过活动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三是教育平台层面。主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打造传承基地。2007年,在摆省民族小学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开设了专门的地方课,教学苗族芦笙舞、苗族古歌、苗族刺绣等,把苗族民间文化、艺术引进校园,除本地民族教师外,聘请苗族民间歌师、民间艺人为顾问及传习师。开展民族文化苗汉双语教学,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如《射背牌》、《苗族跳洞》、《摆省苗族芦笙七十二曲》等。讲授苗族的习俗、礼仪、历史文化,让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营造浓烈的民族文化氛围。组织学生开展汇报演出和参加县里组织的各项民族文化活动,参与地方政府组织的反映当地民族特色文化的社会实践。 四、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旅游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要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是要真正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在政府层面的重视。中华文化之所以璀璨,是因为各民族文化五彩缤纷,民族文化的消失和物种消失一样可怕、可惜。政府要出台相关刚性政策措施。二是要全面的开展保护工作。以往因为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困难。我们都只是重视大型的、普遍影响的和显性的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对一些偏离大众视线的,传承人数较少和隐性的文化活动关注少,甚至没有进入视线。任何东西在发展历程中都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形,人数少影响不大并不代表其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减少。往往这些“细小”填补了一些大文化研究空白和打开一些文化研究难题的瓶颈。三是要有重点的立即对民族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记录、整理工作。再不着手抓,一旦传承人离世,就再也没有了。例如摆省苗族的芦笙曲调,原本有歌词,歌词记载着历史事件或传说故事。但现在很多人都记不完这些曲调旋律,更不用说知晓每个曲调的歌词及意义、故事了。又如苗族服饰承载大量的历史文化等人文信息,但能完整地继承其图案花纹制作极少了。四是要与时俱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通过活动促进保护。在大旅游时代开展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利用,发挥人文资源在旅游发展中独特的作用。解决苗族群众增收发展问题的同时,开展生产性保护工作。五是要利用教育平台和现代科技支撑开展保护。要利用学校、教育这个平台,开展双语教学,培养有文化、会苗语的人才。把苗族优秀的文化融入苗族地区的课堂里。加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录入工作,即便当前保护有困难,也要用现代科技原原本本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开展记录。便于时机成熟开展传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当地旅游业长期发展 文化对旅游业的核心支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对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纵观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文化支撑是起到核心作用的,就省内而言,不同历史时期,其侧重点不同,但是,靠历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和民族优秀文化支撑的旅游,一直是热门之旅,经久不衰。无论是雷山西江、黎平肇兴、安顺屯堡等,他们都孕育在深厚的文化土壤里。游客看什么?看他们闻所未闻、未曾见过的文化,看人类初期的痕迹印记,看这些印记的发展变迁。摆省苗族的年俗,时间跨度长,每一天都不一样,好好的挖掘,会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助推群众脱贫致富,具有现实和长远的重要意义。 (编辑:冯薇 审核编辑:邹骐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