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www.365788.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www.365788.com >> 文化长廊 >> 作品 >> 浏览文章
 
 
 

三都水族自治县发展马尾绣产业发展调研

信息来源:黔南热线 作者:潘瑶 时间:2016年12月21日 【字体:

结合本地实际 做强非遗产业 助力扶贫攻坚

——三都水族自治县发展马尾绣产业发展调研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马尾绣是水族传统的民间手工制作技艺,2006年“水族马尾绣”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结合三都实际情况,在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项目、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带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致富,让水族妇女通过刺绣,带来锦绣生活,实现精准扶贫呢?

一、水族马尾绣的传承现状

长期以来,水族马尾绣一直流传在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地区,目前,以三洞乡、中和镇、廷牌镇、塘州乡、水龙乡等乡镇工艺水平较高。虽然保存了水族古老的绣法,但由于没有文字记载,一般都是由婆婆传给媳妇,母亲传给女儿这种手把手的自然传承方式,给马尾绣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存在流传的局限性。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交通、通讯、现代传媒的普及,水族原先封闭的文化生态环境被打破,审美也发生了改变,加上物流的发达,物质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哪怕在偏僻的乡村里,人们花很少的钱就能买到便宜而时尚的工业产品,而不必花一个月去绣一双鞋。因为马尾绣是水族传统的刺绣工艺,传承源自生活,通过日常的手工在代际之间传递。在茶余饭后,妇女们拿起针线,缝制马尾绣,女孩一般长到 12、13 岁,通过耳濡目染,自然就学会了。但是,现在年轻女孩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她们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文化知识,即使有空,年轻的一代也更喜欢城市化的生活,比如上网、外出打工等。目前,村寨中掌握马尾绣技艺的主要以 40 岁左右的妇女为主,年轻一代女性掌握马尾绣制作工艺的比例较低,马尾绣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威胁。

留在家里的三四十岁的已婚妇女,是传承制作马尾绣的主要群体。但是,近年,每当十月端节过后至来年的三月,这一部分群体也选择到广西等地的蔗田去砍甘蔗,打短期工,去一次回来一对夫妻收入多的可达几万元,这对水族农村来讲,是一笔巨大的收入,能使家庭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去砍几年的甘蔗,他们就可以返乡盖砖房、买面的。因此,在那个时间段里,很多水族村里,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和正在读书的小孩留守。这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他们象候鸟一样的每年往返,因为都是同村寨或同宗族相邀前往,他们住在蔗田的临时居所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他们不必懂文化、不必懂汉语、甚至没有年龄要求,只要有力气就能挣到钱,这成了很多中青年水族妇女的首选。到第二年春天后,她们才从蔗田归来,拿起绣花针,制作马尾绣。

二、把马尾绣产业作为精准扶贫切入口,结合当地实际,选准有基础接地气的非遗项目发展产业

作为三都的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水族马尾绣在2006年就列入了首批的国家级。

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原为自给自足生活用品的马尾绣,在三都县委县政府的着力宣传与打造下,随着三都“两快”的开通,三都民族文化旅游出现井喷,在国家全域旅游的大方针下,水族马尾绣作为当地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人们到三都来旅游,都想带一件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回去,马尾绣成了首选,自动从生活用品转化成了旅游产品,也诞生了一批马尾绣企业。

三都县根据本县扶贫攻坚实际,整合各个单位的项目,用于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马尾绣。

如文化旅游局把”非遗传承培训“项目放在了马尾绣传承人群的培训上,一方面引导她们发展产业,另一方面做好传承保护;宣传部的文化办把把文化产业项目着力于马尾绣产业的培育和培养,开展“千村计划”“文产扶贫;人力资源与就业局,把就业培训项目放在马尾绣培训,让绣娘们通过培训,加大就业力度上;妇联把加大妇女马尾绣技能培训,提高妇女收入,增加妇女人生自信,实施“锦绣计划”;扶贫局把三都的扶贫着眼于马尾绣开展“锦绣女”培训等;工信局则把“星光培训工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都放在马尾绣上,合力来发展非遗文化产业。

在项目实施上,三都采取:各分管局监管,委托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实施的方式,上下结合,项目建设向纵深发展。

结合精准扶贫政策,三都县扶贫局对承办”锦绣女“项目培训的凤之羽民族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提出严格要求:1、培训学员中贫困户必须达到90%以上,学员名单须经镇扶贫站一一审核确认方能通过。2、培训过程每天一报、同步进行,即时上报简报、图片和进度。 3、采取报帐制度,经费规范使用,不合规范不予报帐。在严格的监管下,各单位项目实施有序进行。

三、带动群众致富,减少贫困人口,为水族儿童留住妈妈,文化扶贫取得成效

马尾绣产业的发展,让水族贫困妇女通过培训,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里就能挣到钱,为水族儿童留住妈妈,增加贫困家庭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数,解决留守儿童和老人的问题,同时又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助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1、经济效益明显:

通过培训,水族妇女制作马尾绣的技能得到提高,绣娘可以直接与公司达成购销联系,收入将会得到明显增加,项目实施几年来,共带动水族妇女近三千人居家就业。以一张零售为1500元的马尾绣为例,每销售一张,制作的妇女就有1000元的收入,除去线及马尾等少量的成本外,主要的是工艺和时间成本,一个技能娴熟的妇女,一个月能制作三张左右,就能拿到3000元的收入,这对一个农村水族家庭来讲,是相当大的一笔收入。

“马尾绣之乡”的中和镇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会得到改善。很多青年妇女不在外出打工,而选择了在家做马尾绣,如中和镇板庙村的潘晓菊,从2010年开始参加马尾绣的技能培训,通过几次培训,她的工艺水平大大提高,绣品销售价格也比别人多出几筹。加上能能熟练的讲水语和汉语,被凤之羽公司聘为绣品收购员,每个乡镇赶集天,她都要到固定的摊位上去发放图样,并收回已绣好的作品,负责质量的把关,和工艺上的指导。加上她自己制作马尾绣的收入,每个月她收入达到近5000元,从一个原先在田间劳作的农村家庭妇女,华丽转身,成为一名马尾绣工艺师,靠做马尾绣家庭收入提高,也获得了人生自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其他的还有板庙村的韦永,她也是嫁到板庙本后才开始学做马尾绣的,参加了几次培训后,工艺水平日益向好,成了远近闻名的制作人和能手,她不再象往年一样外出打工,不再跟随村里的人出去砍甘蔗,她说在家绣马尾绣风不吹雨不淋的,还可以带小孩上学,插电饭锅煮饭等上学的小孩,看护年迈的老人等。因为有小女儿帮助搓马尾线,她做得比别人快质量又好,一个月收入也是三四千元左右。

象她们这样的还有三洞乡的潘晓艾、韦应丽、王贵霞、陆扁、杨小秧、陆凤莲、潘文柒等,这些学员在通过培训后,就从农业中脱离出来,不外出打工,专以做马尾绣为主,年平均收入2.5万以上,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目前,三都共在马尾绣协会两个、传习所5个,各级制作能手近5000人。同时,根据去年末三都工商部门统计,全县共有从事马尾绣生产开发的小型企业八十多家。三都已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马尾绣生产基地。据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三都马尾绣销售额突破千万元,2015、2016马尾绣产值稳中有升,成为三都主要的民族文化产业。

四、马尾绣的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手工技艺,水族马尾绣蕴涵了水族文化的诸多元素。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发展马尾绣产业,不但可以增加地方政府收入,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改变水族地区妇女的精神面貌,让水族妇女通过刺绣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使她们更为自信的同时,在家刺绣不外出打工,增加了水族农村社会家庭的稳定,减少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新农村建设,改善她们的家庭生产生活状况,还能促进地区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推进水族与各兄弟民族共同团结发展进步实现同步小康的宏伟目标。

2、生态效益:

发展水族马尾绣产业, 将使水族地区妇女的剌绣技能普遍得到提高,有力的促进了水族马尾绣这一传统原生态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唤起少数民族群众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彻底解决文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的问题,让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民族文化生长和发展的传承生态和文化空间。

3、经济效益:

该项目的建成,将使项目建设区内水族妇女的收入得到明显提高,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马尾绣劳动强度不大,方便携带,水族妇女在劳动歇息之余的田间地头可以做,去走亲访友也可以带着去做。制作马尾绣的成本也不高,除了线、布、马尾,主要是时间和工艺的成本,以一张零售价为100元的马尾绣为例,其中收购价为50元,上税款10元,企业收入30元,除去加工销售成本,基本还有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的利润。那样,水族妇女能实实在在的拿到50元钱,经济效益不可估量。实施“民族文化塑县”战略,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的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三都着力打造民族文化旅游,马尾绣从原先自给自足的手工艺品自动转化为旅游产品和艺术品,经济价值突显,大大的刺激了马尾绣的生产,很多原先不作马尾绣的妇女又重新拿起了绣针,外出打工的妇女也返乡制作马尾绣,因为制作马尾绣的收入和在外打工的差不多,还可就近照顾家小。在一些的家庭里,马尾绣收入甚至成为家庭的主要收入之一。

水族文化的唯一性和神秘性象块巨大磁石,“两快”的开通又为三都的民族文化旅游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随着黔南 “三波罗平”宏伟蓝图的构建,坚守非遗保护的核心发展非遗文化产业,水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一定会早日实现。

(编辑:冯薇   审核编辑:邹骐聪)

回顶部】【关闭窗口
上一篇:发挥领头羊引领带动作用 激发公共文化服务活力
下一篇:关于如何打造黔南州以“好花红”为主打的民族文化品牌的建议

Copyright(C) 2011WWW.www.kwhby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黔南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主办
备案序号:黔ICP备11003211号 技术支持:黔南热线